康养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落实“坚持把当前和长远、需求与供给、经济和民生统筹起来”的原则要求,加快推进我省康养产业健康发展,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省经济浴火重生、重振雄风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意义
发展康养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惠民生。我省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形势严峻,需求层次多样,全社会“健康老龄化”产生的巨大刚性需求亟待满足。
第二,调结构。我省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急需突破。康养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面,发展康养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产业链,全省能形成2000亿以上的产业规模,相当于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
第三,促转型。康养产业是增长性和可持续性强劲的产业,通过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探索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新路。
第四,增就业。发展康养产业,会带动相关产业领域就业岗位的增加。一些相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门槛不是很高,经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就能胜任,可以为缺乏竞争性劳动技能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机会。
第五,扩内需。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推动体育、卫生、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对众多上下游产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效应,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突破口。
制约性因素
目前我省康养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内容块状分割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相关产业也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我省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化解以下制约性因素:
第一,政策体系不健全。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政策规范,民间康养机构发展面临投融资困难问题,同时由于机构性质不明确,也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是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养老产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和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养老金缺口大。我省在财政性资金投入养老方面总体水平比较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建立可复制的医养模式,也难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
第三,康养型养老机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小,功能单一,普遍存在缺乏医疗人才和硬件支持的问题,养老需求与服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第四,医养结合程度不高。“医”“养”分属不同领域,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调配,同时又受到社保、财政等政策因素的影响。这种分而治之的格局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第五,服务标准缺失。目前康养产业还没有形成覆盖全产业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市场不成熟、行业秩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比较突出。
思路建议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结合我省实际,采取“一个创新发展核心区”加“五个特色发展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一个创新发展核心区”是指以太原都市圈为重点,建设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五个特色发展示范区”是指以大同市城市群为主体,依托特有气候资源,建设以消夏避暑为特色的季节性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吕梁市汾阳、交城等地为中心,以森林景观、森林食品等为主要资源,建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临汾市洪洞、尧都等地为中心,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以寻根祭祖为特色的华夏古文明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晋中市太谷、榆社、祁县等地为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源远流长的中药养生和产品丰富的农业优势等条件,建设中医药保健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长治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结合当地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健身休闲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
发展配套支撑产业。一是突破商业模式与公益模式冲突、跨界经营的局限性、投资回报赢利点不清晰等制约瓶颈,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等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等与健康养老服务相关的保险产品。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发展融合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等多种功能的康养地产。同时要鼓励房地产企业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举办大型养老健康综合体。三是推动医疗、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开发养生医疗旅游和体育旅游。同时挖掘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四是注重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中药保健品制造业发展,提升我省传统中医药保健品的品质,扩大市场知名度。同时把握市场需求导向,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医用设备、耗材生产企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升级,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绿色有机食品规模化生产能力,突出区域产品特色,形成自主品牌。
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康养产业准入制度,加大养老与健康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同时民政、卫生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二是支持养老与健康服务企业积极运用合法融资工具筹措资金;推进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康养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康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康养领域的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康养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创建我省康养产业的优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产业园区,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医疗、养老机构之间服务界限,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形成管理合力。二是推进社区型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步完善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以及连续性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转自:山西日报)
重大意义
发展康养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惠民生。我省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形势严峻,需求层次多样,全社会“健康老龄化”产生的巨大刚性需求亟待满足。
第二,调结构。我省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单一,急需突破。康养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面,发展康养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产业链,全省能形成2000亿以上的产业规模,相当于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
第三,促转型。康养产业是增长性和可持续性强劲的产业,通过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探索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新路。
第四,增就业。发展康养产业,会带动相关产业领域就业岗位的增加。一些相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门槛不是很高,经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就能胜任,可以为缺乏竞争性劳动技能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机会。
第五,扩内需。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推动体育、卫生、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对众多上下游产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效应,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突破口。
制约性因素
目前我省康养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内容块状分割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相关产业也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我省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化解以下制约性因素:
第一,政策体系不健全。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政策规范,民间康养机构发展面临投融资困难问题,同时由于机构性质不明确,也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是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养老产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和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养老金缺口大。我省在财政性资金投入养老方面总体水平比较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建立可复制的医养模式,也难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
第三,康养型养老机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小,功能单一,普遍存在缺乏医疗人才和硬件支持的问题,养老需求与服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第四,医养结合程度不高。“医”“养”分属不同领域,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调配,同时又受到社保、财政等政策因素的影响。这种分而治之的格局难以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第五,服务标准缺失。目前康养产业还没有形成覆盖全产业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市场不成熟、行业秩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比较突出。
思路建议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结合我省实际,采取“一个创新发展核心区”加“五个特色发展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一个创新发展核心区”是指以太原都市圈为重点,建设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五个特色发展示范区”是指以大同市城市群为主体,依托特有气候资源,建设以消夏避暑为特色的季节性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吕梁市汾阳、交城等地为中心,以森林景观、森林食品等为主要资源,建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临汾市洪洞、尧都等地为中心,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以寻根祭祖为特色的华夏古文明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晋中市太谷、榆社、祁县等地为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源远流长的中药养生和产品丰富的农业优势等条件,建设中医药保健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以长治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结合当地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健身休闲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
发展配套支撑产业。一是突破商业模式与公益模式冲突、跨界经营的局限性、投资回报赢利点不清晰等制约瓶颈,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等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等与健康养老服务相关的保险产品。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发展融合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等多种功能的康养地产。同时要鼓励房地产企业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举办大型养老健康综合体。三是推动医疗、中医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开发养生医疗旅游和体育旅游。同时挖掘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四是注重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中药保健品制造业发展,提升我省传统中医药保健品的品质,扩大市场知名度。同时把握市场需求导向,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医用设备、耗材生产企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升级,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绿色有机食品规模化生产能力,突出区域产品特色,形成自主品牌。
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康养产业准入制度,加大养老与健康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同时民政、卫生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二是支持养老与健康服务企业积极运用合法融资工具筹措资金;推进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康养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康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康养领域的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康养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创建我省康养产业的优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产业园区,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医疗、养老机构之间服务界限,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形成管理合力。二是推进社区型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步完善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以及连续性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转自:山西日报)